首页> > 详情

贾伟平院士深入乌当区医共体调研基层糖尿病防治工作

发布时间:2025-04-21 点击量:29145

在我国糖尿病患者数量持续攀升、慢性病防控压力剧增的背景下,基层糖尿病防治工作成为守护群众健康的关键环节。4月16日,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主任医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上海市糖尿病研究所所长、上海市政府参事、上海交通大学主动健康战略与发展研究院院长、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办公室主任贾伟平率专家组一行,赴乌当区医共体开展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专题调研指导工作。

深入基层一线,把脉防治实效

调研组先后走访乌当区医共体成员单位新光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汪家寨村卫生室,通过听取汇报、实地考察、查阅资料、互动交流等方式,系统了解区域糖尿病防治管理体系运行情况。

贾伟平院士与新光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交流

在新光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贾伟平院士详细询问基层糖尿病筛查、患者随访管理、分级诊疗衔接等工作流程,并与一线医务人员深入交流诊疗规范落实情况;在汪家寨村卫生室,重点查阅糖尿病患者健康档案,了解村级卫生机构在慢病管理“网底”作用中的实际成效。

贾伟平院士在汪家寨村卫生室查看糖尿病管理资料

创新机制举措,打造“乌当做法”

调研期间,乌当区医共体总院详细汇报了以糖尿病为突破口的医防融合创新机制,展示了通过整合资源、完善政策,实现慢性病“筛、防、治、管”全链条服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乌当做法”。

贾伟平院士听取乌当区医共体慢性病健康管理工作情况介绍

一是重构服务体系,推动医防深度融合。乌当区医共体总院以“医防融合”为核心理念,打破传统公共卫生服务与临床诊疗割裂的局面,构建起“总院龙头引领+基层医疗机构支撑+家庭医生团队包干”的三级服务网络。明确各级职责分工,推动临床医生从单一的“治疗者”向“治疗者+健康管理者”转变,通过建立“诊疗-干预-康复”闭环管理机制,将医疗服务与健康管理有机结合,有效提升了糖尿病防治的系统性和连续性。二是强化团队建设,提升慢病管理效能。家庭医生团队作为慢病管理的“主力军”,通过“三个强化”举措提升服务效能。在专业力量整合上,每个团队配备专科医生、全科医生等6名以上成员,且总院专家定期下沉指导;服务场景上,采取“入户随访+健康宣教+数据监测”多维干预模式,2024年糖尿病规范管理率达73.6%;责任落实上,实行“分片包干、责任到人”,并落实一体化转诊服务,确保社区医生在2小时内完成初步评估并对接总院,提高了患者的就医及时性和满意度。三是依托数字赋能,实现精准高效防控。乌当区医共体借助“卫生健康信息化平台”,实现慢病管理全流程数字化。平台整合体检和诊疗数据,自动识别高风险人群;建成远程会诊、心电诊断、影像诊断和检验检查“四大中心”,2024年基层通过远程系统完成放射诊断24402人次、心电诊断4397人次等;全区共享患者健康档案,有效避免重复检查,提升管理效率和精准度。四是实施双向培养,夯实基层医疗根基。为解决基层医疗能力薄弱的问题,乌当区医共体实施“双向培养计划”。总院专科医生下沉基层坐诊、授课,提升基层服务水平;同时,组织全区94名村医到总院培训糖尿病诊疗、合理用药等知识。此外,设立中心药房,规范统一药品目录,下放用药权限,进一步方便群众就医。

贾伟平院士对乌当区医共体在慢病管理中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给予高度评价,特别是乌当区医共体以信息化为抓手,推动医疗与预防深度融合,有效提升了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和控制率,减轻了群众就医负担,为基层糖尿病防治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锚定目标再出发,续写健康新篇章

此次调研充分体现了国家层面对基层糖尿病防治工作的高度重视。贾伟平院士的调研指导,为乌当区医共体基层慢病管理工作锚定了新方向、注入了新动能。

下一步,乌当区医共体总院将以此次调研为契机,认真梳理、深入研究院士提出的指导建议,持续完善医共体慢病管理体系建设。通过推动优质资源进一步向基层延伸,切实提升慢性病综合防控能力,全力打造“防得住病、看得好病、管得慢病”的卫生健康服务新格局,为辖区群众筑牢健康屏障,奋力书写慢性病管理高质量发展的“乌当答卷”,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基层实践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