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详情

中国电视大会上的关键词透出行业新信息:“融合”、“5G”

发布时间:2019-11-22 点击量:1263

11月21日,第五届“世界电视日”中国电视大会在北京盛大开幕。今年中国电视大会以“融合·智慧-拥抱电视无限可能”为主题,吸引了来自产业链上下游超千人参会。电视大会的主旨峰会紧扣当前行业热点,突出权威发布、政策解读、行业分析、趋势研判等特点。会上聚焦融合、5G、变化等关键词,呈现出诸多精彩观点。

关键词一:融合

说到媒体融合,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胡占凡表示,拥抱未来,我们的电视媒体要深度融合,在挑战中赢得机遇;电视过去的辉煌是我们一代代电视人努力缔造出来的,电视的未来要还靠我们来创造,未来属于勇于创新,甘于实干的人。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杜飞进则强调要紧抓媒体深度融合时代机遇,加快电视媒体与新兴媒体一体化协同发展,实现信息内容共享、技术平台共融、传播终端共联;要把握技术脉搏,大力推动智慧电视战略布局,革新生产方式、创新形式载体、优化内容供给,构建电视+生态体系。

关键词二:5G

5G是本次电视大会的关注焦点。华为公司中国区大视频业务部Marketing部长张晓冬认为,4G改变生活,5G改变社会,5G连结各行各业。中国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总经理梁晓涛认为,5G的到来,让移动端的大带宽应用成为现实,移动端将会通吃短、中、长视频,5G将解构移动终端固有的视频格局,同时也是电视媒体融合发展的机遇。5G 解构了电视媒体固有播出方式,为电视媒体向移动端有效拓展创造了千载难逢的机会,强互动,深度耦合互动,是真正大小屏之间的一体化互动。电视媒体三个重要的重构,即产品重构,生产流程重构,组织架构重构,今后,VR/AR/MR等新节目形态将不是奢侈品而是标配。

对电视行业来说,5G的普及,一方面为受众带来更好的收视体验,另一方面也极大地改变受众的收视环境,从而带来受众收视行为的改变。中国广视索福瑞媒介研究(CSM)董事、总经理丁迈表示,5G将促进电视大屏的智能化发展,促进大屏受众年轻化,最终使得电视大屏与移动小屏将功能相同、应用相同、受众相同,只是尺寸不同、场景不同;这一飞跃性的改变,从广告预算的角度看,将可能带来广告预算向大屏直点播市场的回流。从电视台的角度看,可加大对自身所属IPTV和DVB互动平台的开发,挖掘用户流量价值,抓住整个电视大屏向用户价值链转移的潮流。

中国工程院院士沈昌祥则提醒,5G时代,一定要筑牢基于5G的安全可信数字媒体防线。

关键词三:变化

随着媒介环境和科技手段的发展,今天的电视和过去的电视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编务会成员姜文波对今天的电视进行了全新的解读:将4K、8K电视和新媒体视音频信号,以广电网、5G等移动通信网和高速宽带互联网即时传输,并运用AI技术精准地呈现到用户指定的终端。

而对电视乃至传媒行业发展的未来变化,央视市场研究(CTR)执行董事、总经理/CTR媒体融合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媒体融合推进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徐立军则用“四化”进行概括,即指视频化、MCN化、Tech化、服务化。

视频化。几乎所有介质的媒体都在不约而同地奔向视频这条道路,电视台、广播电台、报纸杂志、互联网都在做视频。无论从内容的生产端来看,还是从内容消费端来看,视频产品正在呈现爆发式地增长。MCN机构,保守估计有6000多家,短视频平台的KOL规模已经超过20万,且英特尔预测,未来5G网络流量,视频占比将达到90%。

一个结论是,无视频不传播,无视频不生意,甚至可以说,无视频不生活。视频化现象火热的背后,它暗合着媒介进化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最初亦最终”!媒介进化一直在遵循一个逻辑,就是从最小化编码和最大化解码朝着最大化编码和最小化解码演进。推动传媒发展的各种技术都指向一个方向,那就是还原、再现人类最初的沟通场景:口口相传,face to face 的交流。视频传播最大程度地再现了人类最初沟通的场景,所以它也是人类传播的最高形态,是最符合人性的一种沟通方式。

当下我们看到的短视频格局仅仅只是传播视频化的一个开端,短视频的发展还远没有抵达所谓的下半场,接下来会出现更丰富的视频传播样态。而且,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在人类的传播习惯中,原来大量“写”出来的传播,都会变成“说”出来的传播。

MCN化。因为传播的视频化,媒体的组织架构和用户界面都在发生重大变化。以电视为例,以前原有的架构是“电视台”之下有“频道”、频道之下有“栏目”和“节目”。而现在,作为内容播发平台,就是像抖音、快手这样的短视频平台方对应的是电视台,频道对应的是MCN,再往下,栏目和节目就会变成账号。

MCN已经成为了整个视频行业生态链条中的一个重要联结器。产业链一侧是平台方,目前处于抖音、快手“两超多强”的格局,另一侧是各个平台活跃的超5亿个账号,而几千家的MCN机构就成为了这两方之间的联结器,也成为其他参与方,比如品牌主、投资人的中介机构。

这几年MCN在中国的发展非常迅速,2015只有几百家,发展到现在超过6000多家,催生这股MCN热潮的正是PGC和UGC的合流。PGC在U化,UGC在P化,二者相向而行,共同走向MCN化。PGC,也就是原来的专业内容生产者们,开始化整为零,纷纷在各大平台开设账号。

以广电媒体为例,中国最知名的电视节目“新闻联播”在抖音和快手开设了账号,一天时间吸粉过千万。短短一年时间,广电系的MCN纷纷亮相,队伍不断壮大。


随着MCN不断演化,MCN所承担的角色也越来越多,它既是内容制作商、运营商,又是网红孵化器、网红经纪人;包括随着内容与广告界限越来越模糊,MCN还可以成为广告公司、广告代理,同时也做电商。下一步的MCN发展一定会走向专业化、垂直化,也会更加成熟。

Tech化。现在,科技在整个传播全链条中蔓延、遍布。在传播链条中,最早与Tech发生融合的是广告——AD-Tech,程序化购买、RTB“实时竞价”,就是在互联网出现之后,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广告投放模式。Mar-Tech,营销科技,是将营销和科技捆绑在一起,一些传统营销工作已经被技术手段所替代,比如营销自动化、精准化等等。

传播的核心环节——内容,也在科技化,我们称之为Content-Tech。除了大家都知道的虚拟主播、机器人写稿,刚刚过去的十一阅兵视频中,AI技术应用就非常普遍。3分钟出片,300条以上的短视频产出,这在以前的剪辑模式里完全是不可想象的。

作为传播链条上的一环,像CTR这样以媒体研究为优势的研究公司,也在Tech化——将图像识别技术运用于广告监测,将聊天机器人运用于样本户访问等等。

服务化。从传播层延伸至服务层,是媒体突破目前经营困境的关键。目前已经有多种媒体服务模式的存在。比如知识服务模式,通过内容生产、版权销售等实现内容付费;公共服务模式,比如“无线苏州”就是新闻+生活服务,苏州人的衣食住行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解决;还有媒体与企业合作模式以及政府服务模式,等等。媒体从传播层走向服务层是媒体融合的一个必由路径。

来源:央视广告经营管理中心微信公众号(侵则删)